杂文

“无论怎样,我还是不愿意完全否定我年轻时的信念:这个世界还是会变好起来的!哪怕我身处在这深渊之中,带着这黯然而破碎的灵魂,像个盲人一样来回摸索,我仍然不断地抬起头去看那些往昔的星辰。是它们,曾经照耀了我的童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模子

瞬息间一年的头一个季度已经过去大半,气温依旧在冷冽和温热间切换并不友好,但春天特有的花已经开了一茬又一茬。纵观过去的一个月,无论好坏,依旧有许多矛盾,纠结,类似悬而未决的心境上的问题,但依旧有一种迈步出发的感觉。

有什么改变了么?细想下来有或者没有都能找到支撑,那么就是有吧,放在以往对于此事来说我也许并不会关注。

这依旧是一篇近况回顾,旨在对自己的短期经历进行回归,主要是一些游记以及感想,也许还会校准下与年初展望时心境上的差别。

周末的上海

第一天

2 月,在有意识的维持一种生活规律并尝试了一些以往不会进行的娱乐之后的某一天,也许是福至心灵我去大麦上搜了下 KOTOKO ,我对这个人其实了解的并不多,但她唱的几首歌的确贯穿了我的少年时光,非常凑巧的,就在3月她会进行今年的巡演,第一站是上海,而上次她来中国已经是5年前了。纠结到最后一周最终还是决定走一趟,推动决定进行的因素是复杂的,非要简化的话,那大概就是心血来潮且条件允许吧。

早上,平时上班的时间去高铁站,支着头望窗外风景变换,途中路过苏州感慨于路途中湖/河之多;再赶到会场附近的地铁站差不多11点多了,吃个午饭,再步行过去稍站片刻正好开始检票。会场在千树附近,个人感觉,白天的千树其实不怎么特别,除去有很多人在拍照外,相对上次路过这里感觉要老旧了一些。

image.png

千树

image.png

会场门口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很难有个对比,不过直观来说人并不少,年龄层整体偏大但基本在青年范畴,也可能是有心力来参与这种活动的即使是中年,看起来也会偏年轻,某种意义上的刻板印象吧。

image.png

舞台 - 等待时间

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吧,也可能是我到的比较早,站在普通区相对偏前的位置,听着周围的人闲聊,因为这个歌手的性质,所以聊的内容自然是偏 Acg 相关的,细节记不清了但还记得内容中有一部分是关于 Ever17 和 Rember 11 的,Ever17 我当年没有完全通关电脑坏了,但我很喜欢这两部作品做的 MAD ,同时接触这两部作品的时间点,以及给我介绍这两部作品的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细想的话不说人生,但至少是对娱乐偏好的一个转折点,这么看来多少有一些情怀在里面。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这快接近20年后,再次听到这些讨论,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感觉,一时有些恍惚。

途中更靠前的地方,有一个柚子厨举着千恋万花的痛衫收获了一段嘘声,一下又把思绪的时间线拉回最近,这个时候我周围已经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了,刚才闲聊的时候有提到这个不大的 livehouse 来了至少一千人。

开场前三令五申请不要拍照录像,所以具体的过程我没有照片记录,实际上官方有发布,而且拍的很好,不过与自己观察到的角度肯定不同,能理解要求的考量不过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不过换个视角那就是能更全身心的感受当时的“此刻”,字面意义上的去体会一段难忘的记忆。

说回过程这可真是一个需要充沛活力的活动,提前没有歌单,几乎也没什么报幕,只有音乐一首连着一首,也许是第一次来,除了歌曲和演出外,感觉台上与粉丝的互动回馈非常值得观察,偶像在台上跳而粉丝在台下跳,拥有非常强的一体感和互动感,二者共同构成了整个节目。至此我可能真正感受到了那些偶像/乐队番以及类似《超时空要塞》这类以音乐为主题的番剧内核。认识到了所谓的理解的层次 :身临其景五感所能感受到的感动吧。

散场之后,我找了个地方坐着缓了好一会,这个时候无比庆幸自己先吃了顿饭。现场也许是那个音响问题,出来后耳朵依旧嗡嗡的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下次,不管用不用的上看来都得备个耳塞。总得来说这种活动给我的感觉来说,氛围很独特能感觉到大家浓度都很高,有一种类似原始宗教图腾仪式的纯粹与狂热感,释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放飞自我?有社交的话可能又不一样,不过像我这样一个人来也没什么不自在的。

image.png

青旅附近

场馆的附近有个青旅,几年前也来过抱着一种有点类似怀旧的心态这次又去了,附近的外墙看着很唬人,实际上是样子货,环境其实很一般,不过总的来说干净,交通非常方便,同时相对非常便宜,有上床下桌的带独立卫浴的单间,估计也有人在这常住的。

image.png

Eva 雕像

image.png

晚上有点像恐怖片片场的初音

image.png

image.png

园区一角

稍作休息后吃完晚饭后我去找 Eva 雕像了,很难说为什么在这么一个旧厂区会有这么一些人文景观,Eva 和 龙门吊摆在一起居然毫无违和感。晚上在附近逛了逛应该是老厂区再利用,还能看到一些非常有时代特色的标语,有一种中式梦核的感觉,当然工厂肯定不是工厂了,但看起来也不是什么二次元园区,雕像的对过是个普通小区,而旁边看起来是那种付费运动馆,意外的融入生活。

第二天

image.png

外景

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的,第二天选择了游戏博物馆,这感觉是个小规模的商业博物馆,离地铁站不远不近,附近看起来大都是一些办公园区,但整个场馆转下来的体验让我非常欣喜。天天气不错,馆里人并不多,除去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外,有比较多的带孩子的家长馆内凑了一个讲解团也是小孩子居多。

image.png

这些设备给我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

image.png

这个博物馆的特色在在于很多展品可以直接上手体验的,有一些试听试玩,我比较喜欢的部分可能是个人电脑的历史介绍那部分,其中有一台 Apple II 还是 III 接着一台中古显示器提供着一款弹球游戏。

image.png

我虽然知道所谓VR这个概念上个世纪就有了,但真的看到一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VR眼睛款游戏机还是另外一码事,虽然是很简单的固定色块亮灯组成的赛车游戏,但的确具备着十足的“未来”感。

image.png

再往前就是一些我也耳熟能详的东西了,任天堂,世嘉,索尼,gba,wil,nds,ps,有一些在我小时候玩过,不过接触的更多的则是在电脑模拟器里。除去那些成功的案例,这里也收录了一些虽然看起来仿佛玩笑一般但很有启发的作品,比如用掌机控制的缝纫机。这里展示的可操控游戏我大都不熟,走马观花体验时更多的是一些遐想。

image.png

从这开始是我比较熟悉的区域了,从一个”VR战警“的机台开始。除去自带的扫雷和3维弹球,这是我在PC上认真玩的第一款游戏,那是一台公家的古老IBM笔记本跑着win98,硬盘是4GB还是8GB还是16GB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在40GB以下,父亲偶尔会带回家,由于是公用的,所以里面有不知道谁安装的这款游戏,对这款游戏的探索(指那些看不懂的英文配置)以及想装别的游戏结果用3.5寸软盘拷来了快捷方式,构成了我最初的对电脑的探索和对软件的认知。然后现在我知道了那个游戏来源于眼前这款世嘉的家用游戏主机,有着放在现在也不落后的感应枪设计,我只在影视作品的游戏厅里见过这种东西,与旁边大概和我刚接触这款游戏时一般大的小孩一起合作打通这款游戏的几个关卡,一边回忆那些关卡中每一个隐藏要素并去触发它,有一种奇妙的交错感。

image.png

一个怀旧网吧区域摆着一些大头显示器跑着,红警,星际,帝国时代这些世纪初广为流传的作品。我当时很喜欢星际的科幻风设计,但并没有一个能看懂的界面,玩的浅尝即止。印象比较深玩的比较多的是帝国时代,虽然也就是只能打打简单电脑的水平,红警虽然也玩了不少但相对帝国时代,但感觉内容太少了,也许是相对直接对垒,看着文明一代一代迭代成长带来的变化在我看来更丰富有趣。

image.png

略难形容看到这个场景时的眼前一亮,无论是那个电风扇,还是那个铁皮筒,甚至那电动狮子狗我都见过一个类似但不一样的版本,拨动着我的心弦,虽并不一摸一样,但那氛围,还原了十分能有八分。布朗管电视插着小霸王坐在那里打十分钟魂斗罗,暂时忘记现实的纷扰,让人流连的同时,也让人不忍多呆,这一刻不止为何我回想到小时候堂哥在姥姥家玩FC时,对着电视后的大镜子像我介绍的场景,我印象中我们交流不多,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联想到那个场景,仅仅只是想到了。

image.png

image.png

游戏的历史与芯片的历史

我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童年记忆。

image.png

伊苏

image.png

钢铁的女朋友

我没有见过这些实体光碟,在我小时候即使是盗版光碟也是一笔很难承担的开支,但我对它的安装过程印象深刻,为了玩上这款游戏,我应用了那个时候我能学到的所有和电脑有关的技能,了解到 电驴,p2p下载 veryCD以及它的那句口号:分享互联网;虚拟光驱的多碟片安装,以及欺骗模式绕过游戏启动时的光盘检查诸如此类,依稀还记得当时的感想:“为了玩到这个游戏的过程就足够好玩了”,这一套流程走完极大的扩展了我那之后获取游戏的能力和边界,同时清楚的认识到了我手头的设备是多么的羸弱。游戏内容是 Eva 的粉丝向 AVG 小说,没有什么游戏性,演出受限于时代,内容也没有跳脱出主线太多,剧情我其实记不太清了,但应该是个悲剧,只有遗憾感残留了下来。

image.png

刀剑

image.png

剑侠情缘系列

相对于仙剑系列,剑侠情缘系列我玩的要更多一些,那时候我并不喜欢回合战。时间大概是在小学的某个节假日,也许是过年?全通关并没有用太久,只论游戏性其实后面玩到的 刀剑封魔录 要更好玩一些,不过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多年之后剑仙情缘的网络版对比刀剑的网络版,让我觉得厂商实在是不思进取。而现如今刀剑大概是凉了,也没什么后续,而剑网三经过时间长河的检验依旧延续到现在。

image.png

古早的网络游戏 和 绕不开的 mmorpg

从石器时代到天堂,从奇迹到传奇,从燃烧战车到疯狂赛车,从泡泡堂到冒险岛,从QQ幻想到刀剑,从征途到魔域,从梦幻西游到问道,在盛大开启网游免点卡浪潮之后,我都曾浅浅的尝试过。同时还有很多现在可能名字也叫不上来的mmo,那是个“免费”pc游戏大繁荣的时代,只是对我来说只论游戏性的话,我更喜欢单机游戏一些。在这个阶段我接触到了港澳台的运营商,少林传奇和新政和下西洋,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框框,一个邮箱基本就都能注册,玩的顺不顺畅两说。这个阶段我尝试了非常多,也很喜欢到处留QQ,虽然都是除添加以后就再也没有聊过天的那种,也许是尝试的太多了,以至于到了前几年还有诈骗找到我的 QQ 号,找我去玩滚服游戏的地步。

image.png

南京路

虽然并不大但我在游戏博物馆里呆了大半天,其中的展品在以前我大都没有接触过实物,但依旧有一种熟悉与怀念的情怀在其中,让这原本的游记变成对我来说某种程度的回忆录。剩下点时间可以说是信马由缰,搜了几个地点最后发现饶了一圈来到了南京路,周末的南京路虽然人也很多但相比以前来的时候好的多,细细探究这里也有很多玩味的地方,但展开的话篇幅已经太长了。

结语

image.png

纵观整个二月,这次独自旅行前后心态上都有一些矛盾的感觉或者说略为纠结,却说不出什么具体的点的一种隐隐的烦闷,也许是季节变化?也许是没有年终?也许是无力和虚无?都是也都不是,是在这些无论如何都会影响心态,不是则体现在,基本都可以内在消化体感没有那么久远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内在消化?那就不好说了,这需要之后继续去觉察。总的来说这次出行给自己带来了额外的刺激,在沉湎于回忆舒缓心情的同时,也对诸如更清晰的感受到精力不如过往有一些急躁。

回顾一下二月睡眠方面早睡基本破产,12点前入睡的时间屈指可数,平均入睡在12点30左右,依旧是晚睡的范畴,变化则体现在稳定性和时长上,发现了一款工具类游戏《心流小筑》睡前尝试使用它做一些,小仪式看书/听轻音乐/白噪音,设一个15分钟的定时,七天能坚持四天这么个比例吧,心里上是这么做后睡得更深沉了有些用,不过更多感觉聊胜于无。

工作方面和上个月区别不大,深入思考的话会有一些虚无感,但活本身没少干。深入思考也许是因为正反馈不足?由于正反馈不足主观能动性就低,而主观能动性低则很难获得什么正反馈,陷入一种负面的循环,这方面在寻找一种平衡,看如何能说服自己,不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中。

其它方面乐理和练琴方面频率比上个月低,尤其是旅行之后基本停滞,有点破窗效应的意味。
阅读也是同样,现在正在读《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还没有看完,这本书基调整体上比较轻松,相对哲学概念更聚焦在提出这些概念的人的生平轶事,不过很片段小故事等级,但也几乎覆盖了西方哲学史中的大部分人,自然也包括他们最主要的思想,于我来说我发现了很多我思考的方式的类似源头的东西:“这么久远之前的人也这么思考过”或者“原来那句话是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说的”更多的是这些类型上的启发。也许是独自旅行时对精力不足更为深刻的察觉,运动量方面相对之前要多了一些,无论是上班时经常起来还是会绕更多的远路,从统计上时间和量都增加了,希望能这些习惯能延续下来,即使暂时看不见什么影响。

评论

This is just a placeholde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