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 秋 旅途与家乡
落叶捎来讯息....
引言
时间在奔流,最近越来越多的在这么想,一天,一个月,一年在主观的感受上都在趋向于弹指之间。从盛夏到初秋,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去记录,大体是能分出数篇,但在踌躇之中已经来到现在,便想着即使是简单的回想也罢,去写吧。
这篇回想主要分三部分
- 径山寺游记
- 成都游记
- 回乡
虽然类型天差地别,但都能用匆匆路过来形容,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参杂其中。
径山寺
也说不上来契机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刷到了什么介绍,老父亲非常想去一趟,有兴趣便是好事。于是8月底便规划走了一趟,虽然也有公共交通但过于繁琐,最后选择打网约车去集散中心。上山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步道上山,另一条是从集散中心坐免费大巴,考虑到难度还是选择了坐大巴,私家车通常不能自行上山,坐大巴上山的时候充分认识到了意义,一来山顶车位有限,二来盘山公路实在不好走,坐上去都转的七荤八素,更惶恐自行开车上山了。
集散中心的门前山,郁郁葱葱,有一些人工感
寺前山,从大巴上刚下来所见之景,即使当时晕车感觉并不好,久居城市后再看还是很值得的。
正门,来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功课,相对的能更以一种探索的心态参与其中。
进门三柱香,路过各殿心怀敬意的参观,大概这种感觉,对应的也就说不出太多门道。
建筑风格
天下径山,左右进去有径山寺的历史,比如历史上各地经常来取经。
放生池与有些眼熟的观音像,旁边有一段蛮长的介绍,虽然文字详情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当时看完有一种宁静感。
相对来说径山寺给我感觉更为传统,虽然也有很多现代化商业化的内容,但也有很多比如抄经静心,宣讲学习之类的活动,再加上内里一些介绍和小博物馆,有一种历史的沧桑在里面。上来一趟不容易某种意义上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意义。
由于刚吃完饭,另一方面也是图个圆满,于是回程选择走径山古道下山,实际上这段路应该是部分和古道重叠修缮的今道,但一路走来也很有意思。
开始下山不久就是御碑亭,其实本来打算走到这里就折回去,但最终还是走下了山。
古道缩影,基本全程就在这种氛围下前进,人不多路上的典故之处不特别注意很容易就会掠过,虽然不轻松,但这山路走的颇为舒服。
山脚入口出,走到这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左右中途有休息,很难形容这一程风景,幽静但不孤独,满目翠绿但并不会有压迫感,拟人化的形容,那便是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
成都
虽然听过一些朋友对成都的看法,不过自己踏足这片土地还是第一次,如果往上追溯其实我也是四川人,虽然并不会讲方言,但辣还是蛮爱吃的。时间是十一前三天,回乡路上,难得有长的假期,算是回乡前的一些放松吧。
首先是成都博物馆,背后是清真寺,虽然没有标志性的新月以及建筑风格看起来不是很明显。
陶俳优俑,经典说唱陶人俑,感觉很有代表性。
成都博物馆非常丰富,从民俗,建筑,环境多方面多角度的呈现成都的历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能并不固定的展览,细细去探究估计会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这也是这个地区文化上的一种沉淀。
人民广场,保路纪念碑。虽然现在依稀只记得一点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但远远的看到这个还没有看到碑文的的时候,总有一种别样的情绪在里面。
人民广场整体是很祥和的,打麻将,喝茶,听戏,还看到了跳维族舞的团队,虽然没有维族人。旁边是各种小摊,卖着一些到处都有或者符合刻板只有这里才有的网红商品。除此之外,有一个书摊,卖着再版的彩色小人书,印象中这种应该是旧书摊,很难说这种现代化是好是坏。其它还有一个相亲角,父母居多,也有一些年轻人,贴的好几面墙的各种信息感觉因是比劳务市场还要热闹。
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选择的是从成都坐城铁到都江堰,转旅游巴士到南门,从南门网约车去青城山,剩下全走公共交通的路线。这个行程其实多少有些赶,考虑到体力,都江堰没有爬山,青城山则走了缆车,虽然缆车并不是送上山顶,但的确省力了不少。山水人文,问祖与道,在这里能感受到相对来说更厚重一些的自然。
印象中云雾飘飘,有一种仙境之感,没想到手机照片拍出来竟是这么一副光景。
古城,然而现在可能更多的是有国潮碗的那种商业区。
都江堰虽然在云雾天的风景也不错,不过更多的还是感受这个水利工程带来的历史和各种人文典故也是传承吧。去青城山的路上和司机师傅聊了一些当年地震时都江堰的受灾情况,虽是天灾但也有一些人祸因素,比如那时候一些学校修的并不结实,虽然之后进行了各种整顿亡羊补牢,还是无限唏嘘。
山门之一
同是山路,青城山的山路则更多的突出自然的壮阔,甚至能做到山间有湖,身处白云间,心随流水去大抵如此。
慈航普渡?也许是三教合一前的一点印记
缆车下来是上清宫,有一定数量的道观,商业街以及对道教概念的科普。
从上清宫出发再爬个几百米来到青城山顶则是一个老君阁,这里部分情况下手机没有信号。
沿途有非常多的祈愿,同心锁,红绸等意向物,中途开始下大雨,雾也很大,为来到这里增加了一分不易,一点虔诚。
下山的风景这种山雾亭子之类的景象,让我联想到前一段时间玩黑神话,实际上也的确有些相似,我并不知道游科有没有来这里取景,但的确给了我一种身临其境的交融之感,附带一提缆车那里有卖葫芦的纪念品商店,打的噱头就是黑神话同款酒葫芦,看着葫芦,恍惚间仿佛能听到老猴子那句:“一分醉酒,十分醉德。
雨,虽是大雨,透过这雨帘往向外面,却有种别样的宁静感。老父亲坐在这边避雨,因为前两天锻炼腿有些不适,而我则往山顶爬去;回想到年初在中山陵,立场是反着的,前后不到一年,有些五味陈杂。
漫步
青羊宫
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诵经活动,道法自然,第一次见这种活动,虽然和想象中稍微有些不一样,但相对来说有一种日常或者说并没有那种与普通人隔了很远的梳理感。漫步庭院中听老父亲讲新婚旅行的时候曾经也来过这里,有一种别样的呼应感。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据说是成都的学区中心,公园式博物馆面积不小,然而时间有限基本是走马观花,有各种文人墨客的介绍,以及杜甫在这里生活时的考据,只能感叹下,诗圣千秋。
金沙遗址博物馆
两个标志性文物的雕像。
看到这个树坑不知道为什么联想到了黄金树...
投影,文物是一景,投影也是一景。
文物有一定的古早感和之前在其它博物馆看到的风格都不太一样,介绍里说这里的人可能是三星堆那边迁移过来的,有一定的关联,但谜团也很多。包含一些地理自然,以及一些对文明出现的初期的一些习俗考据与推测,相对先秦文明来说没有那么强的共感,更多是一种神秘以及对时间的感叹吧。
至此,这次成都之行的主要景点大致上就是这些了,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青城山。其次真的遇到了一些饭店有一些中午三点会打烊,有一些惊讶的确是安逸悠闲的城市,一度与老父亲探讨了下来这边生活的可行性。
返乡
疫情之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算来应该也有 4~5 年没回来了,依稀记得走的时候也拍了这块石头,几乎没什么变化。
虽然这是我出生及渡过儿童及少年时期的地方,但和通常意义返乡的“老家”的概念可能又不一样,对于长辈们来说这里可能并不是家乡吧,这种参差让我一度很难平衡,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这里毕竟是我生长的地方是故乡。
街景,切切实实的给我一种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的感觉,上学的时候这柳树还不成荫。
漫步街头,有一种焕然一新的熟悉感,焕然一新是字面意思,老城区进行了外立面更新,但还能看出曾经的影子,一些以前独立的小区也许是为了便于管理,进行打通,但楼其实还是老楼,到处都有十年二十年的老店,非常容易触发回忆。
防风林,小白杨呀小白杨....
农垦纪念,我已经不记得上次来的时候这里是什么了,现在围绕着这是一片公园。
人民广场,童年的大多数记忆可能都发生在这附近。
旧书摊以及附近有些原生态的地摊,这次回来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地摊非常的多。不过同样是地摊,在成都看到的大都是些网红商品,而这里的则更加原生态,就比如这个旧书摊,八九十年代的自不用说,还有一本封皮烂完了的我也说不出来是繁体还是古体的小说,感觉能追述到建国初或者建国前,不知道经过了什么样的历史沦落到这里来。这里的书大部分是二手或者三手,保存完好的大都在扉页里有不止一个签名。
讲究,买回来翻一页添一个名字,记录来历,也是一种乐趣。
风帆广场,少年时期很多记忆则围绕着这里进行。
坐在那里忆往昔的时候,遇到了两位非常面熟的人,应该是初中同学,但并没有立刻想起来名字,走远之后才想起来,依稀记得我们的母亲也是同学,然而并没有去打招呼,毕竟也多年没有联系过了,这种带点回避又有些向往的心态也是让人怀念。
很难说,是因为疫情才多年没回,还是只是一个借口,去年放开了也没回,大概是借口吧。原因倒不是诸如非衣锦不还乡,虽然还是熟悉的风土,熟悉的气候,熟悉的地方,安逸且舒适,甚至步行一天,就足够把大多数充满回忆的地方走一遍,在以前没什么感觉,在现在看来可实在是太方便了。不过,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无论原因如何,这里对我来说就如童年记忆中的美好一般,虽然去的还是那个地方,但概念不一样了,有些不知道在伤感什么的伤感。
结语
真的需要抒情的时候,反而抒不出来了,现在的我就充满了这种别扭感。也可能是meme梗图刷太多了?内在有些东西倒不出来,而看到合适的meme的时候反而会感叹就是这个。也可能是这篇游记包含的内容过多了吧,多就会变杂,然后搞不清楚所思所想,或者干脆就什么都没想。
但不管怎么说对个人情感表达能力,比我想象中还要弱,是切实的了解到了;也许不该总只是思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需要想想我想是什么样的。想到才能做到,顺其自然虽然也是一种方式,但也许并不适用于我现在所处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