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脑与笔记与obsidian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模子
当我还小时我对于记住我需要记住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当长辈劝我应该记录自己的日常或者做一些笔记时,我表现的有些不屑一顾:“没什么好记的,如果我需要,我随时可以想起来”,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忘记追了一段时间的中断的番剧看到哪了,到学过但不常用的知识点,到似曾相识的文字片段,直到一些纯靠记忆没有常用到每天都用到的技能,这让我变得有些浑浑噩噩。于是我开始寻找替代,起初是搜索引擎,我可以记不起来内容但是我知道怎么找到答案,然后我发现互联网是动态的,随着中文互联网的质量下降和封闭这么做的效率也在逐年降低,同时我也开始尝试笔记,从纸质笔记本到印象笔记到onenote到vuepress建笔记站点,各种博客或者笔记软件,我尝试了很多最后稳定下来的是一大堆文件夹和零零碎碎的md文件,不少,也很杂乱,将其称为第二大脑似乎也可以,乱是乱了点,但我可以方便的在比如 vscode中进行全文搜索。于是我逐渐满足现状又一次沉沦了。
转折
时间来到 2022 年年底,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型语言模型发出了它的第一声啼哭,出于好奇我也去进行了尝试,它是一位很好的老师,足够耐心并且有问必答,尽管信息不太可靠(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会敦促学生去真正的理解)但对于既定的事物以及方向性问题可以提供足够的视点,而通识类内容也能给出大差不差的内容。这又再一次改变了我的习惯,同时再次催生了我对笔记(片段)收集的需求,然后我看到了Obsidian。
Obsidian
Obsidian是一款基于Markdown文件的本地知识管理软件,比起单纯的收集笔记,更关注于分类,支持双向链接,标签,关系图谱等功能,本文将简单记录它的基础用法。对于这款软件来说,只要有文件夹和 md 文件就能组织起笔记库,迁移成本见仁见智,但学习使用和整理成本无疑是很小的,所以我会跳过,诸如创建笔记本归类之类的内容:当文件处理就好了,而聚焦于它的特色,“链接优先 ”。
链接
链接是指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与广义的“网页链接”类似,这里的“链接”也是两个锚点,锚点的两边可以是笔记文件本身,也可以是它的某个标题。
写法
[[XXXX]]
输入两个括号就会开始有提示,值得一提的是,链接可以先于文件创建,这有助于调整思路。
标签
平淡无奇,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写法
#XXX
如果空一格就是一级标题,不空则是标签,方便搜索分类。
剩下的内容使用上基本符合直觉,需要的话 ctrl + P 查看命令面板就好了。
额外记录一个怎么配置图片上传
图片上传
如果什么都不配置,图片或者各种媒体资源在黏贴过来时会自动堆在文件夹里,也没什么不好,但配置个图片上传会更方便一些,比如在这里面写博客,直接复制就可以发布。
图片上传需要基于 picgo,然后在第三方插件里配置 image auto upload Plugin ,我一度想搞一个统一的接口服务来避免在不同的电脑上进行配置,后面发现配置本身并不是很繁琐于是作罢。
第一步 安装 picgo
有客户端,但我选择安装核心库
npm install -g picgo
第二步 写配置文件
windows 下配置文件在 c 盘 user 用户名 .picgo 下面
mac 我没找到默认配置,可以通过此来指定
picgo -c <path>
我选择白嫖 github 作为 cdn, 配置文件类似
{
"picBed": {
"uploader": "github",
"current": "github",
"github": {
"repo": "", //仓库名称
"branch": "", //分支名称
"token": "",
"path": "", //具体的路径
"customUrl": "https://cdn.jsdelivr.net/gh/<name>/<repo>"
// 自定义路径,上传后返回的图片路径是这个, name与 repo 根据自己的去改
},
"transformer": "path"
},
"picgoPlugins": {}
}
第三步 启用 image auto upload Plugin
- 配置 使用 picgo-core
- 开启剪贴板自动上传
- 如果不能正确获取picgo的环境变量和配置文件则配置之
- 重启编辑器即可。
总结
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细碎的片段,或者一闪即逝的灵感,任其流逝是可惜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没有太多恢宏的事物需要回忆,而将细碎的东西编织起来也能称为美好吧。